今天是:
首页 >>  专题栏目 >>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>> 正文
【同声】“石榴籽”故事之《同舟共济》贴心“小棉袄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来源:宁夏统战    发布时间:2022-10-10  
编者按
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,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《“石榴籽”故事》丛书。丛书分《血脉相连》《亲如一家》《同心共筑》《同舟共济》《守护团结》5册,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、守望相助等“一起走过”的实践经验,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共生共乐共享等“一起生活”的现实经历,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,“一起实现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。《同声》将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。
超越血缘的大爱——贴心“小棉袄”

讲述:黑雪梅,自治区党委统战部
 
对丁丽萍来说,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。这一年,她结束了长达18年的临时工身份,被招聘为合同制工人,并从高庄乡敬老院调入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工作。10多年过去了,提起2003年离开高庄乡敬老院时的情景,她红了眼圈:“6个老人齐刷刷站在墙根,哭着不让我走。他们哭,我也哭……”
她在老人们的依依不舍下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。身份变了,工作的环境变了,但她十几年如一日敬老孝老的爱心丝毫没变。她更加勤奋地工作,除做好正常的服务工作外,还经常陪老人们聊天,在聊天的过程中慢慢了解每一个老人的兴趣爱好、脾气秉性、生活习惯,做到心中有数,尽最大努力让老人们在养老中心过得舒适、开心。有一名老人因患脑梗死留下后遗症,生活不能自理,脾气十分暴躁。每当老人发脾气,她都会耐心地劝解,精心地给老人喂吃喂喝、端屎端尿、拆洗褥子、擦洗身体,不定时给老人做按摩,并按时给老人请医输液。老人高兴地逢人就说:“碰上小丁是我今生今世修来的好福气。”
2007年9月,91岁高龄的曾碧尧老人一病不起,生活不能自理,丁丽萍每天送来三餐,亲手喂老人吃,还为老人换洗衣裤、擦洗身子。曾碧尧老人脚上起了湿疹,她就给老人洗脚擦药,直到老人康复。当年12月,老人的病情加重转到医院治疗,丁丽萍每天忙完敬老院的工作,就赶到医院去照看老人,直到老人安详地离去。老人曾经问她为啥对自己这么好,丁丽萍说:“我就是您的女儿呀。”
2014年,丁丽萍到了退休年龄,老人们拉着她的手,舍不得让她走,她也不忍心离开,便返聘继续工作了3年。
2017年,因心脑血管供血不足、腿部疼痛等疾病越来越严重,59岁的丁丽萍带着对老人们的不舍离开了工作岗位,开始了退休生活。
一个冬日的中午,正在家里准备午饭的她接到来自敬老院的电话。
“主任,我们几个又聊起你来啦!那天见到你,我们都觉得你比以前瘦了些,你把饭吃好!”81岁的黄梅关切地说。
“你也是上年纪的人了,别老操心我们,也照顾好你自己。”王金山老人在一旁大声说。
“我好着呢!你们也好好吃饭,别老坐着,经常起来活动活动,过些天我去看你们。”听到丁丽萍说要去,老人们在电话里乐开了花。
32年的养老服务工作,丁丽萍对待老人的温柔善良、细心周到让她成了敬老院里所有老人的贴心小棉袄。她退休后,老人们像牵挂自己的女儿一样牵挂着她,她也像惦记着自己的父母一样惦记着老人们。平日里只要有时间,她便会回到敬老院里看望老人。虽然她也已进入了耳顺之年,但只要一见到老人们,立刻跟以前在职时一样操心起老人们的饮食起居。
“杨奶奶,您有高血压,一定要少生气。”
“卢姨,您走路要注意,一步一步稳稳地走,别着急。”
丁丽萍不厌其烦地叮嘱着,每个老人的病都在她的脑海里存了档。
残疾人马少林的手向里窝进去无法伸直,为他修剪手指甲很费力。丁丽萍惦记着他,每次到敬老院,都会用力把他的手指掰出来剪,一个指甲得剪很长时间,但她剪得认真,剪得用心。
提起丁丽萍,敬老院的工作人员马玉花说:“丁主任把老人当自己的亲爹娘对待,再脏再苦的活儿她从不推脱。丁主任退休后,老人们总是念叨她,有时候还会把我们的名字叫成她的。”而丁丽萍说得更为动情:“只要我能走得动路,就会常回去看看,老人们舍不得我,我更舍不得他们。” 
上一条:【同声】“石榴籽”故事之《同舟共济》无怨无悔的付出
下一条:【同声】“石榴籽”故事之《同舟共济》隔离不隔心
0
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专题栏目
热点新闻
版权所有:宁夏回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号:宁ICP备20000774号
地址:宁夏银川兴庆区凤凰北街106号 技术支持:宁夏西诚软件